近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本书都是一座宝库,每一个创新都是打开宝藏的钥匙。然而,在我们追求知识和探索未知的路上,往往容易忽视一个关键的问题:如何将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研究成果,从“书架”顺利转移到“货架”,让它们真正服务于社会,惠及民众?
从“书架”到“货架”,这段距离有多远?当SpaceX的星舰在第三次试飞中轰然解体,马斯克却在社交媒体兴奋宣布“我们让星舰飞得更远了”——这种把实验室当游乐场的创新狂欢,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终极奥义。而某高校实验室研发的量子点发光材料论文登上《Nature》封面,却在成果转化时发现关键工艺需要超纯氩气——这种每立方米售价堪比茅台的特种气体,让生产线直接变成“碎钞机”。这恰似当代科技转化的魔幻现实:实验室追求的是星辰大海的突破,而车间需要的是能扛住成本压力的“经济适用技术”。原因何在?一方面,科研与市场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信息不对称,很多企业并不了解最新的科研进展;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对于市场需求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研究成果难以直接转化为实际产品。
或许,成果转化需要“科技经纪人”。在深圳光明科学城,一种“楼上楼下”的创新模式正在颠覆传统:楼上实验室刚合成的神奇材料,楼下企业就能同步进行中试。这里活跃着一群穿白大褂的“科技产品经理”,他们既懂傅里叶变换也能写商业计划书,像解码器般打通着技术语言与商业逻辑的次元壁。江苏产研院更打造出“项目经理”制度,让这些科技界的“李佳琦”带着PPT走进车间现场“带货”,去年促成技术交易额突破80亿元。当然,政府应当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研发出来的成果能够迅速落地生根提供有力支撑。
让智慧真正“飞起来”才是生存法则。我们在进行科研时不仅要考虑技术创新本身,更要关注最终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科研成果不仅具有科学价值,更具备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比如,某药物研究院的“扫地僧”,二十年如一日在实验室“熬制”透明质酸,最终让中国拿下全球75%的玻尿酸市场。他办公室挂着“不做纸上将军”的匾额,实验室与生产车间仅隔着一道玻璃幕墙,这种“即时转化”模式,让每次实验数据跳动都带着铜板的回响。
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我们高校实验室的论文正以每年30万篇的速度垒成“学术长城”,却只有5%的专利能跨越“死亡谷”走向市场。所以,站在新质生产力的时代风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实验室里的孤勇者,还需要更多科技“破壁者”。我们相信,当高校的专利年费不再是财政负担而是分红凭证,当企业的研发投入可以像买设备一样抵扣税款,这场科技“变形记”必将迎来高潮:实验室里的星辰大海,终将化作货架上的星辰万千。(四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