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网友控诉线上预订酒店遭遇“照骗”事件:有人花千元预订海景房,推门发现内部照片竟全是渲染图;预订大床房,进门发现“这床还没我家沙发大”……更离谱的是,有消费者要求退房竟被索要违约金,关于“酒店房型不符退房却被收取80%违约金”的新闻,还登上了热搜。
在这个数字化迅速发展的时代,线上预订酒店已经成为大众出行的标配。然而,随着这种便捷方式的普及,“照骗”现象也日益严重——那些精美的宣传图片往往与实际房间条件大相径庭,让不少旅客的梦想之旅变成了现实中的噩梦:你以为预订了“布达佩斯大饭店”,实际入住“楚门的世界”。从“卖家秀”到“买家哭”,这场“图片游戏”,正在用滤镜收割信任,用违约金绑架自由,让数字时代的旅行变成一场荒诞的“打地鼠”维权战。
一场被算法纵容的“视觉诈骗”。超广角镜头拉伸的空间感堪比《盗梦空间》,当渲染图与实景的差距大过“买家秀与卖家秀”,酒店“照骗”早已超越艺术加工的边界,进化成精密设计的商业欺诈。商家深谙流量密码:某平台数据显示,经过美化的房源点击率比实拍图高出47%。于是,某平台默许商家使用“一键智能美化”工具,甚至将五星好评图标伪装成星级认证,用算法为谎言镀金——毕竟,虚假的“海景房”能让订单量飙升,而“图片仅供参考”的免责声明,则成了平台与商家心照不宣的“免死金牌”。然而,北京互联网法院一纸判决撕开了这场游戏的遮羞布——某平台因标注虚假五星标识误导消费者,被判三倍赔偿。
在这场狂欢中,技术本应是破局者,却成了“帮凶”。平台用AI算法优化推荐机制,却对AI识图打假“选择性失明”;商家用VR技术制造虚拟样板间,却拒绝开通“VR实景看房”功能。讽刺的是,当消费者开始用卷尺丈量床宽、用手机地图测算“步行三分钟”的真实距离,平台却以“房款已打入酒店账户”为由拒绝垫付退款,将消费者踢入“酒店-平台-监管部门”三方扯皮的死循环。更有甚者,部分平台与商家结成“攻守同盟”:差评被折叠成“仅自己可见”,投诉工单在系统中“流浪”数月……
破解“照骗”困局,需一场“技术+制度+法律”的三重革命。首先,平台应强制商家上传全景视频,用AI对比历史订单中的用户实拍图,自动标记“照骗”房源,对开通“VR实景看房”的商家给予流量倾斜,让技术从美化工具变为真相卫士。其次,借鉴电商“七日无理由退货”,可以推行“入住2小时无责退订”,倒逼商家展示真实信息。资金由第三方托管,避免平台与酒店“踢皮球”。最后,实施举证责任倒置,探索让商家自证宣传真实性,消费者只需拍一张对比照即可启动维权程序。
数字经济的基石不是滤镜,而是信任。当荷兰的酒店用AR技术让消费者“拆解”房间结构,当日本的民宿平台将差评权重提升至评分算法的50%,我们不禁反思:技术该用来编织谎言,还是重建真实?答案不言自明——唯有撕破“照骗”画皮,让每一次点击预订都通向“所见即所得”,才能让诗与远方不再沦为流量游戏的牺牲品。(四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