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监管,别让“生态除虫”跑偏了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王韬 3939524
加强监管,别让“生态除虫”跑偏了 社会纵议-长白时评 王韬 3939524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加强监管,别让“生态除虫”跑偏了
2025-04-17 来源: 中国吉林网

  “灭蟑小能手、安全环保、对人零危害,低至5.69元一只……”随着春季气温升高,蟑螂蚊蝇又到了活跃的季节,不少人购买各种药物、粘板等用于除害,也有一部分人选择购买白额高脚蛛、蚰蜒等,用“一物降一物”的生物防治理念除虫。《工人日报》记者采访发现,“生态除虫”已经成了一门生意。

  春夏之际蟑螂蚊蝇多,如何整治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当前,很多人都会在家中常备防蟑药,还会用上粘蝇纸、电蚊拍等物品。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生物防治也越来越多的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与化学药剂相比,生物防治对环境污染较少,比如“以虫治虫”就很是“时髦”。另外一方面,生物防治的代价较为低廉,比如单只蜘蛛价格便宜的几元钱就能买到一只,经济方面的原因也让生物防治更加受到人们青睐。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多人们选择生物防治,让相关产业红红火火。

  生物防治作为新生事物,既有利处也有弊端。比如,生物防治的效果就难以得到充分的保证。有消费者就反映,蜘蛛放入家中后很快就消失无踪,蟑螂依旧猖獗。并且,这种生物防治也会受到环境等影响。事实上,大量售卖白额高脚蛛、蚰蜒等,还可能会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影响。可以说,生物防治兴起反映了公众对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但如何推动生物防治产业向好发展却值得我们思考。毕竟虽然生物防治是生态友好型虫害管理的重要方向,但绝不能忽视综合治理的科学规律。

  发现问题很关键,但解决问题无疑更加重要。“生态除虫”带来的系列问题,与其监管缺失有着很大关系。比如,《邮政法实施细则》规定禁止寄递或者在邮件内夹带各种活的动物,但很明显一些电商平台已经违反了这一细则。就现实而言,当前生态除虫市场还处于自发生长状态,且游离在监管之外。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场监管、农林、邮政等部门就应遵循问题导向,尽快完善与生态除虫有关的活体生物交易的监管规则。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强力查处曝光越线违法行为,加强科普宣传。

  推而广之,环保理念决不能沦为营销噱头。否则,很容易导致“货不对板”现象发生,在透支消费者信任的同时,让真正可持续的生态治理失去生存空间。在强化监管的同时,相关行业也应加强自律。电商平台更应加强对商家的管理,最起码也应明确告知消费者生态除虫效果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产生的风险和使用限制。广大消费者也应理性消费,在购买前多了解商品情况。总而言之,要多措并举,守住最起码的底线,做到规范经营,努力为消费者营造健康、安全、公平、有序的消费环境。(杨飞)


初审: 王韬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