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点燃文旅消费热点,同时线上线下出现了大量有关文物古迹的讲解内容。然而,一些“假俗乱”的讲解内容,不仅没有阐释好文化遗产价值,还对大众的是非观、价值观、历史观等造成不良引导,短视频平台更成为此类内容的“重灾区”。文博讲解本是向大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机会,怎么就变味儿了?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和传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类智慧的结晶。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6.7万余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世界遗产总数59项。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选择走进博物馆等场所,感受文物魅力,接受文化洗礼。在这种情况下,有关文物古迹的讲解也随之越来越火爆。甚至于一些关于文物古迹讲解的短视频,还成为网上的流量大户。
但也就是关于文物古迹的讲解,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一些互联网平台,由于监管不到位,在文物古迹讲解方面会衍生出种种乱象。从维护行业生态及价值导向方面来说,对于类似的文物古迹讲解必须坚决说不。
那么,如何解决类似问题?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可以规范准入门槛、建立评价机制。《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规范革命旧址和纪念场馆讲解服务、缅怀纪念活动的通知》明确要求,严格落实解说词研究审查制度,恰如其分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客观准确讲述真实历史、真实故事,杜绝生搬硬套、过度拔高历史事件评价或历史人物评价,杜绝戏说革命历史、调侃英雄模范,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守好文化传承的“最后一公里”,就要多措并举引导符合传播规律的优质讲解成为主流。
对于短视频平台而言,强化监管也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91亿人,网民使用率达98.4%,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对于短视频平台上鱼龙混杂的讲解内容,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比如,可以借助大数据等载体,将线上各种新兴的讲解内容、IP纳入政策监管之中。当然,从业者也应加强学习,守住最起码的行业底线。遏制乱象蔓延,增加优质产品供给,“文博热”才能走出“长红”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杨飞)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