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这让长春市九台区农机大户张凤财深受鼓舞,并萌生了新的发展思路。他说,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还要从农业机械方面入手。我打算把周边的农机大户、合作社组织到一起,成立发展综合农事服务的农机联合社,将土地集约面积扩大到万亩以上,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应用保护性耕作等先进农业技术,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新模式,力争实现保护性耕作整体连片推进。
黑土地保护的核心理念是在尽量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黑土地满足人类需求。过去十多年中,吉林省已经探索出一整套保护性耕作的模式,即“梨树模式”,还针对全省不同区域,探索出了适合当地的“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实施周期从前茬作物收获后秸秆处理开始,重点环节包括前茬秸秆处理和当季免(少)耕播种。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为黑土地“加油”,用新的耕作技术促进耕地质量不断改善,为粮食增产提能注入强大动力。
推行保护性耕作模式,综合效益作用明显。在一些好的地方,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不仅减缓了黑土地的退化,同时也提高了效益。以玉米为例,通过秸秆覆盖、免耕条耕、轮作间作等方式,产量可以提升10%左右,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玉米的抗旱能力,这是因为秸秆覆盖的地方,可以提高土壤保水保墒的能力,在应对东北春季干旱中,有很好的作用。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适度的规模化生产,而且在技术推广上,进行适度规模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也更快捷,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也更高。农机大户张凤财对未来发展的一番规划,既对路又信心十足。
面向未来,深入推行保护性耕作模式也面临困境。前不久,“梨树模式”创造者之一李保国接受专访时表示,“过去十多年中,我国已经探索出一整套保护性耕作的模式,但未来,还存在土地碎片化、机械研发相对滞后、观念滞后等需要克服的困难”。从我国国情看,当前以及未来,小农户生产依然是我国农业的主要部分,与小农户生产相应的是土地碎片化问题。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适度的规模化生产。如何在保障小农户利益的情况下,促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生产,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2023年,吉林全省计划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3500万亩。2025年,全省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将达到4000万亩,占全省适宜区70%。实现预期目标,需要下功夫解决制约性难题,构建村、乡、县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发挥农机大户在适度规模化生产中的带动作用,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实现有机衔接,进而打造农业数字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社会化服务新样板。只有这样,才能助力粮食增产提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装更多的吉林粮。(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