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飞播造林到物流运输,从空中游览到交通出行……作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丰富和拓展应用场景,“飞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在10月25日开幕的第二届CATA(中国航空运输协会)航空大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低空经济实践经验,共谋低空经济发展新未来。
我国低空经济呈现蓬勃发展势头。低空经济是指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根据实际需要延伸至不超过3000米的低空空域范围内,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多领域的经济性综合形态。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预计到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3.5万亿元。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开放,低空经济已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应用前景。
科技创新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国已成为全球民用无人机第一大专利技术来源国,在新能源航空器、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飞行汽车等新兴领域保持领先。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飞行器的性能,还降低了运营成本,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物联网通信技术的应用,为无人机的实时监控和飞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科技进步促进了低空制造技术取得稳固发展,新能源技术、无人驾驶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使低空飞行器的核心零部件和整机研制走向成熟和完备。
低空经济乘政策之势“振翅高飞”。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环境持续向好,政策举措不断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也相继强调其发展重要性,为低空经济指明了发展方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北京、江苏、重庆、上海等地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出台相关行动方案,明确发展目标与路径,为低空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应用场景广泛拓展了低空经济产业链。眼下,低空经济已经广泛融入观光旅游、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等领域,应用场景持续拓展,“飞行半径”不断延伸。在北京,首条无人机物流配送航线在八达岭长城景区正式开通,可以为游客配送应急救援、食物等物资;在广东深圳,上万架无人机布满夜空,为广大市民演绎精彩的震撼大秀;在江苏昆山,飞往上海浦东机场的直升机载人航线正式开通,将原本2小时的地面车程缩短至30分钟内。低空经济不仅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未来城市交通、物流配送等行业提供了很多新的解决方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赛道,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有理由相信,在政策的引领下和技术的推动下,低空经济将助力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