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林君院士团队张刘教授正忙着对“吉林大学一号”卫星(吉天星A-01星)传回的数据进行定量化分析与处理。9月24日10时31分,该卫星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发射升空。9月25日23时47分,卫星在进入预定轨道后,仅用时38小时就顺利实现了在轨成像。该卫星部分技术指标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将推动我国航天遥感技术进步,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相互成就。从中国高铁跨越山海,到“中国天眼”探秘宇宙,从国产大飞机翱翔天际,到中国空间站遨游太空,一件件大国重器“上天遁地”背后,处处活跃着工程技术人才的奋斗身影、处处展现出鲜活的创新创造力。
培养自主创新工程技术人才,离不开工科高等教育。吉林大学适应国际工程教育发展新趋势,主动应对科技和产业新变革,回应国家和社会发展新需要,于2023年4月启动实施工科集群建设。此举旨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聚力科研创新攻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办学条件、考核评价、校级统筹等方面支撑,并贯通工学部、信息科学学部和地球科学学部,打破学科、学院、学部壁垒,推动工科集群实现自主创新式发展,为工程技术人才铺设成长成才“快车道”。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新路径。吉林大学工科涉及学院最多,横跨学部最多,分布校区最多。建强工科是吉林大学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主动之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之举,也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破题之策。基于这样的思考,吉林大学在服务国家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新增工学微专业19个,新增饶斌班、黄大年班、李四光班、王湘浩班4个本研贯通工学实验班,在工业母机、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新材料等7个领域与央企进行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卓越工程技术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推动工科集群教育结硕果。大力培养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是遵循人才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而工科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吉林大学工科集群建设一年半时间喜报频传:“吉林大学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光学FIB效应,并用于“天问二号”和“云海一号”等国家工程;地空时频电磁探测系统服务于西渝线铁路隧道、川藏铁路隧道选线勘探等国家项目;在我国第40次南极科考中,吉林大学团队成功穿透了545米的冰盖,获取了连续冰芯及近半米的冰下基岩样品,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南极冰层深部冰下基岩进行有针对性的地质调查采样……工科集群建设支持学生积极参与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创新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工程技术人才是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作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摇篮,更多的工科高校肩负着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应当结合实际,科学借鉴吉林大学的工科集群教育模式,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子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知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未来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创造者和推动者,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