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长白时评:AI看文物,在吉林来一场“博物馆奇妙游” 吉思广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05080
【地评线】长白时评:AI看文物,在吉林来一场“博物馆奇妙游” 吉思广议-长白时评 罗丹 3905080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地评线】长白时评:AI看文物,在吉林来一场“博物馆奇妙游”
2024-12-06 来源: 中国吉林网

  跟吉林省博物院馆藏文物一起“摇”!“摆”!“起”!“来”!AI让文物“活”起来,你会跟着他们一起“摇摆”起来吗?

  吉林省博物院是一座历史与艺术博物馆,直属于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有文物藏品12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95件、二级文物3379件、三级文物14280件、其他文物近10万件。这里有丰富的历史资源,这里有白山松水的记忆,要更好地了解吉林省的历史,读懂那些城市变迁的故事,就需要创新表达方式,让博物院出游变得有意思、有趣味、有意义,真正地不负此行。在AI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AI+博物馆”又会演绎怎样的精彩?在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博大精深,有一段段厚重的历史,更在“跳舞”的调皮样子中,让我们享受了一场独特的视觉盛宴,让博物馆的每一步都成为镌刻在记忆中的“每一帧”,如此精彩,每一段都是“限量版”,这样的博物馆更有趣味,更能吸引游客,让不断创新、上新的博物馆,持续保持活力,更好地推动文博保护和传承,讲好新时代吉林省博物院馆的数字故事。

  当博物馆遇上AI,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物奇妙游”。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为传统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也为吉林省博物院馆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当博物馆遇上AI,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让我们走进吉林省博物院馆,一起参与和见证,在沉浸式体验中,来一场独特的“时光之旅”。博物馆的宝藏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蕴,AI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具有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作用,为珍贵文物的长期保存提供技术支持,也在古老与现代、文脉与烟火中,赋予文物音容笑貌、神色风姿,不仅让围观者驻足,更能在那些可亲可感的形象中,更好地对话,对文物的记忆更深刻,让奇妙的博物馆之旅变得更生动。

  AI助力文物“复活”,用全新视角唤醒文物的灵魂。赓续文脉,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要写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吉林篇章”,关键在“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唤醒沉睡的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以AI技术赋能,是促进博物馆转型升级、与时俱进的生动实践,既让文物“有灵魂”,更能以不同的视野让我们看到文物“可爱”的一面。同时,AI让文物“复活”,成为有生命力的文物,让传统文化不再停留在图文和实物上,立体起来、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让古今对话有了崭新的解读。

  文物“跳舞”,借助AI技术,“动”见吉林千年文脉。唐胡服男俑、唐三彩武士俑、元陶俑……“摇摆”中的文物“翩翩起舞”,让我们看到的文物不再是刻板的样子,而是有了动作、有了情绪、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起来。吉林省博物院馆在创新文化遗产表达中“华丽转身”,在这里“遇见”古老中国,在时空的穿透力上,更有真实感、共鸣感,为文物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注入了“数字力量”。同时,“跳舞”的文物,能够勾起游客的好奇心,增强对出游者的吸引力,以博物馆为打卡点,引入更多的流量,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增量,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每一件文物,都镌刻岁月痕迹;每一件文物,都是时光的低语。AI新表达,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文物,他们有灵魂、有活力、有光彩,更让博物馆游的氛围感拉满,给出文物新时代的独特表达,为文博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唐小兰)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