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巧妙地将历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历史老建筑变身成为流量爆棚的“新地标”?两会期间,中国吉林网《吉林两会圆桌派》栏目邀请到吉林省政协委员、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李娌,深入探讨这个话题。李娌建议,要通过载体和资源的展现,为吉林人注入精神动力,给予更多的价值引领。
历史是城市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筑则是城市的标识。历史建筑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事实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经历五千年沧桑变幻却始终一脉相承,就与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密切相关。据2023年各市州报送的建筑类文物名录统计,吉林省现有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和近现代历史建筑类文物751处。保护好、利用好历史建筑,越来越多的人们将在触摸历史文化遗产魅力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为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有效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和归宿。近年来,吉林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高水准地保护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长春市为例,有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10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6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3处。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管理,2024年12月1日《长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让历史建筑保护更加地有章可循。
保护+利用,让历史建筑“活”在当下。对于历史建筑,不仅需要做好各项保护工作,维持建筑原貌,也需要做好合理利用,使其“活”在当下。比如,长春市新民大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可以充分挖掘、展现其历史人文、艺术美学等多重价值,更好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而广之,要借助多种载体充分展现历史建筑的历史、科学、艺术、社会等多重价值。如此,历史建筑将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同时也将持续增强吉林历史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带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保护好、利用好历史建筑,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就必须高水准地保护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讲述一个充满魅力与自信的吉林,将为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杨飞)
“吉”速前行 吉林省两会十评之四:《保护+利用,让历史建筑“活”在当下》
“吉”速前行 吉林省两会十评之一:《“吉”星高照白山松水 科技创新阔步奔腾》
“吉”速前行 吉林省两会十评之二:《“一汽”向“新”奔腾 新能源时代“吉”流勇进》
“吉”速前行 吉林省两会十评之三:《吉林文旅“春来也” 双向奔赴正当时》
![](../../../images/spwx_hy.png)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