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光电信息产业园,这里集聚了一大批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上下游企业,涵盖设计、制造、封装、应用等环节的产业链已初具规模。
当长三角的芯片工厂在镁光灯下高速运转时,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腹地,一场静悄悄的“硅基革命”正在黑土地上开花结果。吉林,这个曾经以汽车与粮食著称的省份,如今正用高性能CMOS产业链的突围,向世界证明:老工业基地不仅能种出黄金玉米,更能孕育改变时代的“数字种子”。
一个“小芯片”,折射出产业的转型和跃迁。在长春一汽的智能车间里,装载吉林产CMOS传感器的车载摄像头,正以每秒60帧的速度捕捉路况信息。这个昔日“车轮上的城市”,已将CMOS产业链嵌入智能网联汽车的基因,成功打入比亚迪、吉利供应链;联创电子的夜视传感器,让北方极寒天气下的自动驾驶不再“失明”。不难看出,当传统汽车产业遭遇电动化浪潮,CMOS传感器恰似“数字润滑油”,既激活了存量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又催生了智能座舱、车路协同等新兴赛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给“吉林样板”带来借鉴。
坚持创新,产学研共生带来“冻土上的黑科技”。依靠“高校育苗-企业造林-政府培土”的创新“铁三角”,吉林省这个“小芯片”才能“异军突起”。比如,通过科研“育苗”,在开发出全球首款支持-40℃至125℃工作环境的工业级CMOS芯片后,吉林华微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的联合实验室,三年孵化17项专利,其中3D堆叠技术使传感器能效比提升40%,实现了企业“嫁接”。当然,吉林省设立的20亿元半导体产业基金,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勇于探索,敢于并善于创新,产学研深度共生的“黑土地基因”正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小芯片”拼出“大生态”。谁能想到,在吉林CMOS产业地图上,一场精妙的“产业链俄罗斯方块”正在上演。从晶圆代工到封装测试,吉林补齐了CMOS制造的关键拼图;汽车电子企业向安防监控延伸,农业传感器厂商跨界智慧医疗,形成“跨界不跨行”的生态网络;老牌光学仪器厂转型CMOS光学模组,传统玉米深加工企业跨界研发生物芯片,上演“老树新枝”的产业变奏……纵横交错,直斜呼应,这种立体化布局,让吉林避开与沿海地区的正面竞争,转而构建起“汽车CMOS+工业视觉+智慧农业”的特色矩阵,别具一番风味。
未来的半导体故事,必然少不了“吉林故事”。因为,当长三角的12英寸晶圆厂闪耀科技之光时,吉林的CMOS产业链正用“小而美、专而精”的实践,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拼上不可或缺的东北拼图。同时,吉林这片黑土地上告诉我们,真正的产业升级,不是推倒重来的颠覆,而是传统与现代的基因重组;不是对发达地区的简单模仿,而是立足本土的生态创造。(四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