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吉林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5年重点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上获悉,“十四五”期间,全省39个县级客运站完成“客货邮”升级改造,565个乡镇建成乡镇运输服务站,7319个建制村建成农村物流服务点,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覆盖率达到80%。
在广袤的吉林黑土地上,一场关于“小包裹”的变革正悄然重塑农村经济版图。2025年3月,吉林省宣布新建2000个农村物流服务网点,实现县乡村三级网络100%全覆盖。这不仅意味着农民收发快递的便利,更标志着农村物流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一根根“毛细血管”的畅通,正将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向“快车道”,从而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助力。
通过资源整合,织密物流“毛细血管”。吉林的农村物流革命,始于一场“资源整合战”。通过盘活客运站、电商服务站、邮政网点等现有设施,打造“多站合一”的服务站点,农村物流网络被赋予了“一点多能”的智慧基因。例如,辉南县的物流站既是快递收发点,又是直播带货的“前哨站”,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将特产卖向全国。这种集约化布局,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让冷清的乡镇客运站焕发新生——闲置的客车行李舱成了农产品的“移动仓库”,客运班车化身“带货专列”,物流成本降低30%以上。
创新思维,实现从“人等货”到“货追人”。吉林的农村物流不仅“快”,还“潮”。定时定点的“货运班车”让山沟里的木耳次日就能摆上城市餐桌;循环配送模式让快递员不再空车返程,效率提升50%。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客货邮+文旅”模式:在长白山脚下的村落,游客专线大巴同步运输土特产,游客下车即购、农民即发即赚,物流与旅游的跨界融合,让乡村经济“流量”变“留量”。这种双向流通模式,正是“互联网+农业”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践。
一根网线撬动千万级市场,实现产业发展“共振”。物流网络的完善,催生了农村产业的“链式反应”。2021年以来,吉林通过三级物流网运输农副产品1700万件,带动农民增收超百亿元。延边的大米、通化的蓝莓,通过直播带货从田间直达直播间,订单量激增300%。物流网更成为“数字乡村”的基石——5G基站覆盖80%行政村,数字乡村建设让农民用一部手机完成从生产到销售的闭环。正如一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所言:“过去卖货靠赶集,现在靠快递;过去赚钱看天,现在看网速!”
吉林省通过构建起这张覆盖全面的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不仅解决了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当快递网点成为乡村的“标配”,当农产品的上行与工业品的下乡实现“双向奔赴”,吉林的农村物流故事已超越物流本身。它是一场关于资源重组、模式创新与农民尊严的重塑——在这里,每一个包裹都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每一辆穿梭的货车都在书写共同富裕的新篇章。(四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