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昊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其在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的能力水平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保障。作为教师队伍的生力军,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是学校教书育人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发展要求,强调“强化高层次教师培养,为幼儿园、小学重点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教师,中学教师培养逐步实现以研究生层次为主。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在当前全球教育变革的浪潮中,高学历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到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任教也不鲜见。怎样引导和帮助刚走入教育一线的高学历青年教师把知识储备转化为教育能力,是摆在教育学界、学校管理者和青年教师个人面前的亟待破解的一道“必答题”。
引导青年教师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就学校的培养而言,需要引导青年教师树立“不仅当教书匠,更要当教育家”的远大职业理想。党和国家大力倡导教育家精神,鼓励广大教师努力具备“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争做心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这是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努力方向,也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具体实践中,各级学校应在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培养工程、评价体系、文化熏陶等方面强化顶层设计,形成培养合力,全面推进这项事关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强化“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储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包括课堂管理、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等方面知识,通常是通过具体情境中互动体验、深入思考后的经验沉淀来形成的。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教师必须在细致观察、不断反思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持续更新和升级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充分发挥制度设计、机制创新等方面作用,引导和帮助青年教师储备好这一关键性“知识”。以长春外国语学校的探索尝试为例,每有青年教师入职,学校都会举行拜师结对仪式,为新教师精心选配优秀“师傅”开展“传帮带”,这种特殊的“师徒制”有利于将年轻教师的工作激情、学识储备和老教师的丰厚经验、躬耕精神充分结合起来,经过长期实践,该校走出了一条“学而不厌、勇于实践”的独特的青年教师岗位再培养之路。
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青年教师入职后的专业发展能走多远,除了需要学校搭建平台、科学引导等外力作用,更重要的是充分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当教师能够积极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时,他们的内在动力会增强,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感、不断推动个人能力和教学质量提升。这一过程中,应引导青年教师用好“两把尺子”,科学“度量”自己和他人,即“一把尺子量别人,一把尺子量自己”,勤“量”别人之长处、努力学习借鉴,常“量”自身之短处、开展好自我反思,以此不断促进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一方面,要引导青年教师观察和学习他人优点,及时取长补短,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同时引导其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合作,如通过参与集体备课、建立成长共同体等方式,主动分享和积极汲取各自先进教学理念、方法、经验等,持续拓宽视野,着力推动创新,更好促进共同成长。另一方面,引导青年教师常“量”自己不足,勤于自我反思与改进,深入思考自己在教学效果、与学生互动、课堂管理等方面的欠缺,明确改进方向,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奠定基础。引导青年教师切实增强职业责任感、教育使命感,以不断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改进提升的实际行动实现个人进步,为个人职业发展拓展更广阔空间的同时,助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
向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上,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能停留在做简单“教书匠”的目标上,而应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用奋进的姿态、学以致“教”的追求,既当好“经师”,更磨练“人师”素养,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教育家”“大先生”,用不懈奋斗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吉林日报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