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具体是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当前,正值第二批主题教育在基层开展,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念好“三字诀”,学习运用“四下基层”工作方法,让“四下基层”形成常态,不断取得新成效。
念好“真”字诀,让真心在基层。“四下基层”不仅是党的优良传统,更是一种科学方法、一种制度建设、一种实践创新。党员干部学习运用“四下基层”工作方法,首先要明确下基层干什么?这是能否真正下基层的关键。为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下基层宣传党的思想,就是要把党的初心连到民心上。因此,必须在动意下基层时就有一种“我要下基层”的真心,有了这样的真心,才能把下基层作为调查研究的重要途径。只有带着真心实意来开展调查研究,才能奔着问题去,真心要化解问题,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群众看到下基层的诚心、热心,感觉到贴心,这样的调研才能听到真话、察出实情、谋得实招。这样下基层,才会不负群众期待,让党心与民心贴得更紧。
念好“融”字诀,把情融入基层。“四下基层”蕴含着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体现的是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四下基层”不光要“下”,还要在“下”的基础上,把真情融入到基层和群众之中。“融入”的前提是放下架子,主动接触群众,与群众多沟通,进而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只有真情“融入”,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只有真情“融入”,才能在向群众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时,以“大众话”促“大众化”,把“党的好声音”传递到群众身边;只有真情“融入”,才能倾听群众呼声、摸清社情民意,有利于“把脉问诊”“解剖麻雀”,有效化解改革难点、发展堵点和民生痛点;也只有真情“融入”,才能真正将“上访”变“下访”,带着感情做好信访工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持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念好“常”字诀,时常关注基层。“四下基层”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对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增进与人民群众感情、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解决好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等问题。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四下基层”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到“让领导多下去,群众少上来”的“浦江经验”,都是广大党员干部主动下沉一线、倾听民声的生动实践。因此,党员干部要在把“四下基层”贯通落实到主题教育之中的同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常”字上下功夫,做决策和推进工作时,要时常关注基层,倾听基层的回响,不断丰富促进“四下基层”的机制,使“四下基层”成为常态,更好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真心实意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中,赢得群众的拥护,才能让党心与民心贴得更紧。
“四下基层”,是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干部作风的重要法宝,是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各项工作的宝贵财富,广大党员干部要走好新时代“四下基层”之路,把党的优良传统转化为开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不断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