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长白时评:树立大食物观 将科学理念变为实际行动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罗丹 3847945
【地评线】长白时评:树立大食物观 将科学理念变为实际行动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罗丹 3847945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地评线】长白时评:树立大食物观 将科学理念变为实际行动
2024-05-14 来源: 中国吉林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对于我们这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早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以人民为中心,在食物安全领域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树立大食物观,关键要将科学理念变为实际行动。

  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粮食供给结构持续优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支撑保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经过多年不懈奋斗,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从新中国成立前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响亮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这一问题。

  践行大食物观,要拓宽视野、理清思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老百姓每天吃的东西已经不局限于主粮。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原粮消费量由1978年的近248公斤下降到2022年的约130公斤。“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就要充分理解“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的深刻内涵。尤其要充分用好耕地以外的林地、草地和江河湖海等资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山而居开发“森林粮库”,傍水而栖打造“蓝色粮仓”,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践行大食物观,要强化科技支撑,保障有效供给。保障食物供给,要“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以大食物观为引领,促进食品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快补齐相关技术和产业短板,推动食物生产方式的创新。根据我国耕地、林地、海洋、湖泊和草地资源现状,开发出新的食物资源与食物品种,促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开发地域性与功能性食物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目前,我国在细胞培养肉、人工合成淀粉、微生物生产蛋白质等方面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面向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引领新一轮生物技术革命,以大食物观为指导,为人类粮食安全和生命健康作出贡献。

  天下之大,黎元为先。面向未来,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把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久泰平)

编辑:罗丹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