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75年,写下了农业发展巨变的伟大历史篇章。从“新中国成立之初5亿人吃不饱”到“进入新时代14亿多人吃得好”,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人更能体会这条饱腹之路上的酸甜苦辣;没有哪个年代,比现在更好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吃饭难题。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是正确之路。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道路是否正确,成绩是最具说服力的语言。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农产品供给严重短缺,“吃饱饭”曾经是一件难事。这背后是当时农业生产力的低下。1949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仅68.6公斤,全国仅有13台联合收割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来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包括在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情况下,叮嘱“要牢记历史,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头。数据显示,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2023年的13908亿斤,增长5.1倍;2023年人均粮食产量493公斤,不仅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开创了我国粮食生产新局面。
党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了新底气。从2004年至今,中央连续出台的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推动政策创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破除制约“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和各类经营主体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体系,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惠及面越来越广、制度体系越来越成熟完备,有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与此同时,树立大食物观,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建立多元化农产品供给体系。1985年到2023年,猪肉占肉类总产量比重由85.9%下降到59.4%,牛羊肉比重由5.5%上升到13.2%,禽肉由8.3%上升到26.3%。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116万吨,比1949年增长157倍,年均增长7.1%。事实证明,党中央重农抓粮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道路自信。
着力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将中国饭碗端得更牢。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强国出路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实力整体进入世界前列,科技正在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比如,大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取得了节水抗旱小麦、超级稻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我国粮食生产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3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3.2%,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阵。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农业不仅数量安全、形态多样,而且质量向好、动能调绿、结构调优。我国逐步建立现代农业体系,质量兴农,产业结构不断调新;绿色兴农,要素支撑持续优化。发力农业产业体系,让竞争力不断增强;构建农业经营体系,使田野涌现新动能,中国人饭碗装满优质中国粮。
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危、人民幸福。砥砺奋进七十五载,农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的粮食库存充裕,市场供应充足;中国的粮食产量连年增加、质量越来越好、结构更加合理。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增强了中国人民对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信心。 面向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亿万中国人民的辛勤耕耘、不懈奋斗下,更加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将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