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长白时评:以“六尺巷”精神赋能乡村基层社会治理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罗丹 3892839
【地评线】长白时评:以“六尺巷”精神赋能乡村基层社会治理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罗丹 3892839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地评线】长白时评:以“六尺巷”精神赋能乡村基层社会治理
2024-10-21 来源: 中国吉林网

  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安庆市考察了桐城市六尺巷,了解六尺巷历史及其传承,察看“桐城派”相关文物资料,听取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介绍。他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六尺巷“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佳话家喻户晓,充分体现“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治理智慧,其中蕴含的“和”文化深刻塑造着中国人的处事态度和干事品格。

  “六尺巷”源于矛盾,成于和解。360余年前,清朝康熙年间,时任文华殿大学士的张英给家人寄回一封书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解决了家人与邻居争夺地界的纠纷,两家各退让三尺,让出了安徽省桐城市一条长约100米、宽六尺的“六尺巷”。360余年间,这条三人并行都显得有些拥挤的窄巷,因其所传达的“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理念,一直深深影响着世人,融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善了社会风气。

  传承“六尺巷”精神,赋能新时代基层治理。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定星盘”,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实现社区乡村和谐、和顺、和美是推动基层善治的基本要义。基层人心和,社会风气好,发展动力足。基层治理工作求“和”,就要充分调动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力量,探索好落实好“板凳会”“议事亭”“协商小院”等协商活动,将群众矛盾及时化解在细微处、小事中,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弘扬“六尺巷”精神,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在基层治理中,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至关重要。基层工作任务繁重,群众诉求多种多样,不花大力气、不下真功夫,工作开展难免会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作为基层干部,应该深悟“六尺巷”精神,设身处地探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以“谦逊礼让”为基,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与群众真诚相交,做群众的贴心人、暖心人,构建和谐干群关系。面对群众的诉求和意见,要虚心倾听,以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当出现矛盾和分歧时,要“退一步想,进一步干”,以此积极引导群众在“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中学会换位思考,换位做事做人。

  深悟“六尺巷”智慧,拓展基层治理新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六尺巷”精神与新时代“枫桥经验”既相通又有新拓展。“枫桥经验”的核心内涵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就地解决矛盾,实现“矛盾不上交”。六尺巷的典故既体现了道德力量,也蕴含着法治精神,在张吴两家僵持不下时,没有采取过激行为,而是通过合法途径寻求解决。在基层治理中,要打好德治与法治“组合拳”,共同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用情用力推进,更需要用心领悟方法,而优秀传统文化则是重要的“源头活水”。各地在基层治理中,应该用心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将弘扬“六尺巷”精神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起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不断开创新时代基层治理新局面。(久泰平)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