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提升村庄整体风貌和农民生活品质”。衡量干部业绩好不好,关键要看老百姓口碑好不好。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乡村干部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基层是党中央各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的“末梢”,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乡村干部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只有勇挑重担、脚踏实地、扎根基层,以作风转变促工作落实、促提质增效,才能不负党和群众的期望,书写好为民服务的民生答卷。
老百姓的需求从来都是实在的、具体的。基层干部为民服务,要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始终将工作做到群众最惦念、最关注的地方,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群众真正从每个细节、每件小事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有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魄力,有勇于直面工作中的矛盾不足、不推诿搪塞的担当精神,在人民群众的所急所难、所愁所盼事情上下大力气、用真功夫,努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不断优化改善民生的“细枝末节”,彰显“民生为大”的务实担当。基层干部要以实干为先,主动担当作为,在为民服务上更要细致入微。“根”扎得越深,“叶”才能更茂;“地”踩得越实,“天”才会更高。要重视从全局上谋划工作,从细微处推进工作,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要求落实到日常生活里,体现在一日三餐的柴米油盐、社区学校的朗朗书声、开在家门口的老年食堂等方面,把群众身边的大事小情办实办好,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
从“难”处着手善解难题,以改革精神纵深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制度完善、机制创新、效能提升等方面,对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的重点任务作出了部署。基层干部要吃透精神,在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上探索新路径、创新新办法,善于用好党建引领,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完善社会工作者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保障制度和志愿服务常态化参与机制,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推动资源下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用高度的责任感和为民服务情怀,推动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地落实,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