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冬春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视频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对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批示中指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建设、验收、管护机制,严格全周期质量管理,稳定投入保障,引导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把更多符合条件的农田改造成高标准农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仓廪实,天下安。”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3年达到13908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493公斤。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多地少水缺,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中下等质量耕地占70%左右。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既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确保“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必须保护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事实上,截至2023年底,全国也已经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其中13个粮食主产省(区)累计建成面积约占全国的七成。以吉林省为例,2023年建设高标准农田791.2万亩,居全国第三位。备受瞩目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则从时空顺序安排、配套资金要求、长效管护机制等方面对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更多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可以借助科技力量,充分发挥气象显示、墒情监测、苗情监测等设备作用。毕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确保粮食安全将更有底气。当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也应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好农民权益。要统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建设内容,加强建设管理,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
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藏粮于地的重要举措。《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累计建成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1.05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3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必须清楚,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不能松。这就必须在高标准造良田上下大功夫,走粮食生产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巩固和提升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让“中国饭碗”越端越牢。(林溪)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