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国玉米总产量2.9亿吨,蛋白含量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就能增加290万吨蛋白,如果能把这些蛋白都有效利用,相当于少进口700多万吨大豆。”在3月4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算起一笔农业账。
严建兵委员算的这笔农业账,涉及减少大豆进口依赖的重要课题。传统畜牧业把玉米作为饲料能量源,大豆豆粕作为蛋白源。严建兵委员和团队研究通过提高玉米中的蛋白含量,让玉米既当能量源,又当“蛋白罐”,减少大豆进口依赖。通过和企业紧密合作,团队已经培育出多个蛋白含量超过10%的新品种,目前已经推广了1000多万亩,团队还在“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地努力。
让玉米当“蛋白罐”,是科技创新的力量。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背后是科技日益强劲地发挥支撑作用,特别是在耕地总量刚性约束凸显的情况下,科技创新成为粮食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一个百分点,看似微不足道,但对国家粮食安全来说,玉米中蛋白含量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多了一分底气,多一分保障。
让玉米当“蛋白罐”,不仅是结构调整问题,更是粮食安全大事。去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58亿吨,其中大豆进口超1亿吨,占粮食进口总量的66%,主要用于发展养殖业的饲料。从供应链韧性的角度考虑,减少大豆进口依赖,有效应对贸易战风险,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本国粮食安全的冲击,显得尤为重要。
减少大豆进口依赖,需要科技赋能。解决办法,一是用新技术提高大豆产量,二是寻找替代品。华中农业大学与企业合作,通过基因改良等生物科技,使得玉米的蛋白含量从原来的8%提升到12%。玉米蛋白的含量提升,就有可能减少对大豆进口的依赖。让玉米当“蛋白罐”这个项目,启示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找准切入点。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农业发展更需要新质生产力的引领带动,更需要在实践中找准催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切入点。一方面,要统筹粮食安全大局,引导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发科研项目,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应用到粮食生产各个环节,成为兴粮稳产的关键动力;另一方面,要对科技人才给予尊重和支持,激励他们弘扬科学精神,“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地努力和执着,将“藏粮于技”“授农于技”落到实处,千方百计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