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信息显示:今年,国家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以及东北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启动实施粮油种植专项贷款贴息试点、东北大豆种子包衣补助,打出支持粮食和大豆生产政策组合拳,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积极性,为巩固大豆扩种成果、实现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目标提供政策保障。
时值春耕生产关键时期,国家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正加快落地。这些举措将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激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有效提高粮食产量,为确保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奠定基础。
农民种粮有钱赚,粮食安全才有坚实的保障。近年来,我国构建起了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稳定农民预期,降低生产风险,让农民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同时,鼓励地方开展粮油种植专项贷款贴息试点。国家持续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将缓解种粮成本上涨压力,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政策引导防风险,确保农民利益托底有力有效。一般情况下,粮价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当粮价过度波动时,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通过最低收购价收购、储备粮吞吐调节、粮食进口等经济手段,促使粮价合理形成,保持价格相对稳定。今年,继续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有序做好粮食收购,稳定市场价格,防止谷贱伤农,维护农民利益。同时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帮助农民提高防范自然灾害风险、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实施利益补偿机制,增强粮食主产区干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事实上,种粮农户收益保障以及相关的财政、金融工具协同与地区之间的利益补偿机制高度相关。粮食主产区财力较弱除了会影响地方政府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农业相关补贴支持农业生产以及实现民生改善外,由此也会导致劳动力和经营主体外流,还会造成规模化种植成本攀升以及粮食产业延伸、配套服务上的缺失等。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相关阐述还是“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协作”,今年明确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受益”省份出资、“贡献”省份获得补偿的方式,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支持。显然,这一举措让粮食主产区真正得实惠,进一步调动地方抓粮积极性。
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才安全。可以预见,随着真金白银的补贴政策落地落实,将会稳住农民收益预期,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推动农民增收与粮食丰收同步,才能让中国自己的饭碗越端越稳当,以更足的底气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