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在北京开幕。财政部表示,当前,我国推出的财政政策坚持系统设计,综合考虑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目标。用改革的思路谋划实施财政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同时,注重集成创新,推动形成政策合力。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学会结合内部创新的“小生态”系统和外部的“大生态”市场发展环境,从而形成发展合力。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当人形机器人“灵犀X2”学会擦桌子,当风电叶片以每月百支的速度下线,当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企业正以“小生态”的微创新与“大生态”的强支撑,在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赛道上奏响“加速度”的激昂乐章。
企业的创新“小生态”,是技术突破的实验室,更是市场需求的探测器。在坚持创新的发展战略下,我们可以看到“专精特新”的硬核突围,比如陕西聚泰新材料以年增15%的研发投入,手握12项自主知识产权,让高性能复合材料打破国际垄断;也能看到“智造革命”的底层重构,比如江苏宇狮薄膜打造“一键启动”的数字化工厂,运营成本直降20%;还有智元机器人将“具身智能”概念落地,年产能数千台的人形机器人正学习擦桌、端茶,重新定义“家务自由”……而也正是因为这些企业的创新“小生态”,证明了创新不是“孤岛游戏”,而是企业从研发、生产到服务的全链条基因重组。
独木难成舟。政策、产业链与市场需求的“大生态”,为企业创新按下“加速键”。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李乐成表示,我国将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推动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于是,深圳计划2027年建成全球独角兽企业集聚地,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团队以数据连接土地与市场,让乡村振兴搭上“数智快车”;而亿航智能瞄准城市空中交通千亿蓝海,摇橹船科技用智能视觉破解制造业痛点,让技术从实验室奔向“应用主战场”。国家“大生态”的战略布局,如同为创新企业装上“北斗系统”,既指明方向,又提供动能。
“双生态”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要产生“化学反应”。在“小生态”和“大生态”的耦合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既有老工业基础的华丽转身,比如中国一重,从传统装备制造跨界风电叶片,月产百支的叶片让“铁锈地带”变身“绿色引擎”;也看到了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比如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深圳、广州等地加速布局eVTOL飞行器,万亿级市场吸引民企竞逐“空中出租车”新赛道。“双生态”深度融合,不仅是资源整合,更是价值再造,当企业的“创新细胞”嵌入国家“战略机体”,便能释放指数级增长的能量。
“小生态”与“大生态”的共舞,恰似一场恢宏的交响乐——企业的技术创新是跳跃的音符,国家的战略布局是稳健的节拍,而市场需求则是永恒的旋律。其实,当“智元机器人”学会端茶倒水,当“亿航飞行器”划破城市天际,我们听见的不仅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声音,更是国家战略发展中向创新高地进军的号角。有理由相信,在这场“双生态”共振的浪潮中,我们不仅能够重塑产业格局,更能让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愈发清晰,从而继续书写辉煌篇章。(四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