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长白时评:直面错误,五年三次返工,诠释正确政绩观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王韬 3933735
【地评线】长白时评:直面错误,五年三次返工,诠释正确政绩观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王韬 3933735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地评线】长白时评:直面错误,五年三次返工,诠释正确政绩观
2025-03-26 来源: 中国吉林网

  江苏扬州邗江区在治理河道时,不一味求快、不搞形象工程,统筹群众诉求与水系治理,开明河、铺暗管、筑水坝,一系列工程有效提升水质、减少水患,真正实现水清岸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当“速成式治理”成为某些地方追求的政绩模板时,江苏扬州尚桥冲的治河故事,却以五年三次返工的曲折历程,上演了一出当代版的“慢即是快”治理哲学。这条全长仅3.3公里的河道,用反复试错与自我颠覆,在快与慢、显与隐、近与远的辩证博弈中,书写了一本鲜活的城市治理教科书。同样,这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更是对正确政绩观的生动诠释。

  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的工程,却体现着对生态环境的“深思熟虑”。初看之下,清理一条3公里长的河流似乎只是个简单的工程任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项工作却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最初的治理方案像极了现代社会的“效率崇拜”——抽干河水、清运淤泥、注水焕新,半年即可见效。但这把“快刀”刚挥出便遭遇反弹:河道工地化、生态链断裂、居民出行受阻。于是,决策者果断调转方向,改用“分段生态清淤”的“微创手术”,成本翻三倍、工期增两倍,却保住了85%的河床植被,让治河过程如中医调理般润物无声。当“短平快”遇上“可持续”,河道治理的“时间账”需要重新计算——看似慢的生态清淤,实则是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愈力按下加速键。

  还有,从“面子”到“里子”,算的是一本“民心账”。大多数的时候,城市建设往往过于注重表面效果,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需求。于是,当600万元的亲水走廊方案公示时,居民却集体喊停:“与其种花种草,不如解决汛期倒灌!”这声质疑撕开了治理工程的深层矛盾。管委会最终砍掉“面子工程”,将资金转向修建节制闸、抬升居民排水口等“隐形工程”。岸线环线虽简朴,却让10余户家庭免于水患之忧——这场预算争夺战,实则是“显性政绩”与“隐性民心”的价值校准。

  当然,还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从2019年到2024年,三任领导更迭、多个部门换帅,但“治本”蓝图始终未变。治理团队像侦探般溯源排污口,硬核改造200家企业管网,关停50家“散乱污”作坊,用“毛细血管手术”根治污染源。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接力赛,让治涝能力提升300%,生物多样性增加27种——数据背后,是“任期思维”向“代际责任”的跨越。在这个时候,谁还说“新官不理旧账”?只要是造福于民的事情,我们必须有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决心和勇气,方能“功成名就”。

  五年的河道治理,恰似一面多棱镜。当某些城市还在为“网红河道”涂脂抹粉时,这条返工三次的河流已悄然完成蜕变——它证明,真正的城市治理,从来不是单线程的工程学,而是一场融合生态智慧、民意感知与政治耐力的综合修行。我们不但要拒绝“数据速成”,接受“生态时差”,还要用“看不见的工程”浇筑“看得见的信任”,更要蓝图不因人事更迭而褪色,反因接续奋斗而增值。毕竟,一条河的命运,映照的从来不只是水流,更是执政者与时间的对弈、与民心的共振。(四岳)

初审: 王韬   复审: 韩方宇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