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总工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工商联联合印发《关于广泛实施求学圆梦行动 推进产业工人学历与能力提升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面向产业工人,提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在广东一家智能家电工厂的车间里,流水线工人张磊的工装口袋总揣着一本翻旧的《工业机器人编程手册》。午休时,他对着手机屏幕上的慕课视频比画手势,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着机械臂轨迹算法。今年,这位“00后”技工通过“求学圆梦”计划考取了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高级证书,他的故事正在全国千万产业工人中引发“蝴蝶效应”。
其实,这场由四个部门联袂打造的“知识赋能运动”,绝非简单的学历提升计划,而是一场重构产业人才生态的“静默革命”。对于参与其中的产业工人来说,这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重塑自我的旅程。当职业教育资源像外卖平台般精准投送到车间,当夜校课堂在工业园区遍地开花,产业工人的职业轨迹正发生量子跃迁,随着技能的提升和知识面的拓宽,他们在职场上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发展空间。
知识就是力量,正在悄然重构“车间基因”。在浙江宁波的模具制造车间,工人们用AR眼镜扫描设备,就能弹出三维立体的故障排查教程;在重庆的汽车装配线上,工学交替的“学分银行”让操作经验转化为大学学分。这场行动最动人的创新,在于打破了“工作与学习”的二元对立,将车间变成了“移动教室”,让技能升级像流水线作业般丝滑自然。某制造企业的人力总监感慨:“过去培训是‘停机学习’,现在是‘生产即学习’——设备运转的每分每秒都在增值。”
“技能溢价”激活产业新动能。东莞一家电子厂的案例颇具说服力:参与求学计划的137名工人中,86%实现岗位晋级,团队研发的自动化检测装置使良品率提升12个百分点。这印证了经济学家阿西莫格鲁的论断:“当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同频共振,就能产生指数级增长效应。”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工人的知识迭代正在倒逼企业重塑管理模式——海尔等企业已设立“学习积分制”,知识储备直接与股权激励挂钩。
技能成就未来,正在用事实书写社会流动的“破壁方程式”。不可否认,开展这场行动更深层的价值,在于重构了社会流动的底层逻辑。34岁的纺织女工王芳通过“工匠硕士”项目,转型为智能纺纱系统培训师;95后快递小哥李强在物流管理专业深造后,开发出智能分拣算法。这些“破圈”故事证明:当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进产业深水区,“草根逆袭”不再是励志鸡汤,而是可复制的现实路径。正如某高校教授所言:“给产业工人递上知识阶梯,就是给中国经济安装永续发展的‘涡轮增压’。”
在人工智能重构制造业的今天,产业工人的求学圆梦行动恰似一场“及时雨”,它浇灌的不仅是个人命运之花,更孕育着中国智造的创新基因。当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开始编程,焊接枪下的火花迸发出代码灵感,中国制造的升级故事必将绽放更绚丽的新篇章。毕竟,这个时代最动人的“生产线”,应是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和自己的“人生算法”。(四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