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人形机器人同场竞逐半程马拉松——这般在科幻电影中都鲜少出现的场景,即将于现实中上演。4月13日,北京将举办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届时20多家来自企业和高校的自研团队将齐聚现场。当机器人踏上“马拉松”赛道,科幻与现实交融,究竟会开辟出怎样的全新赛道呢?
开拓体育事业新赛道。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运动”的结合应运而生。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在赛制上秉持“同步报名、同一赛道、同时起跑”的原则,人形机器人与运动员将在起点同时鸣枪开跑。比赛全程采用铁马隔离或绿化带隔离的方式,机器人与运动员虽共享路线,但各有独立赛道。此次人类和人形机器人共跑半程马拉松,是一次创新探索。参赛机器人需具备人形外观,采用双足行走或奔跑结构,禁止轮式设计;控制方式既可以是半自主遥控,也能实现完全自主导航。这样的规则设计,既尊重了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多样性,又为不同技术路径的研发团队提供了展示平台。针对机器人的特殊属性,赛事设置了3小时30分钟的关门时间,并允许中途更换电池或接力参赛,不过每次更换机器人将面临10分钟罚时。这一设计巧妙地在考虑技术现状的同时,倒逼研发团队优化续航方案,提升机器人整体性能。创新的设计激发创新,这仅仅是开端,未来人形机器人势必会参与到更多体育运动项目中,这既是对人类的挑战,也是对人形机器人研发的激励。这条体育事业新赛道,是人工智能体育的新赛道,更是人与人工智能比拼的新赛道。
开启科技事业新征程。人形机器人挑战半马,对其自身而言是一项艰巨考验。以往,人形机器人大多在实验室等相对封闭环境中进行定点测试,性能验证局限于特定条件。而此次马拉松赛,是对人形机器人综合场景适应能力的一次系统性检验。在半程马拉松赛程中,人形机器人需面对长时间的双足行走或奔跑、复杂路况以及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等。这就要求人形机器人在传感器精准度、芯片运算速度和算法智能性等多方面达到极高水平。从普通路试拓展到马拉松赛程这般复杂的挑战,人形机器人要实现从单体性能突破到适应复杂现实场景的重大跨越,进而可对机器人的通行能力、稳定性、姿态合理性、能源利用效率、控制算法等进行综合评价,共同推动具身机器人产业发展。此次比赛吸引了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科研院所、机器人俱乐部、高校等创新主体踊跃参与,极大激发了产业界和学术界对机器人技术研发的热情,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比赛,机器人的技术实力和应用潜力得以直观展现,吸引更多资本关注与投入,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进程。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在比赛中不断突破,未来它们有望在灾害救援、长距离巡检、特种危险作业、智能制造等社会和生产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走进家庭,成为人们生活的得力助手,开启人机协同的全新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对人形机器人的挑战,更是对研发人员的挑战,此次比赛必将成为促进人形机器人进化的强大助推器。
勇闯时代发展新路径。时代发展,传统与创新相互交融,科幻与现实彼此契合。人类和人形机器人共跑半程马拉松便是这一时代特征的生动缩影。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在比赛中或许会摔倒、出现零件缺失,或是在换电过程中,工程师与操作手之间的协作出现问题。毕竟这是全球首创,是在探索未曾走过的道路,但这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前无古人,我们必须奋勇向前,勇敢踏出第一步,开辟新道路,跑出全新赛道。人类和人形机器人共跑半程马拉松,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更是生动的启迪。跑出时代发展的新赛道,是时代的强烈呼唤。唯有在新赛道上,我们才能步伐豪迈,创造出更多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机器人跑“马”,成功开辟出体育事业、机器人产业、时代发展的新赛道。在这条新赛道上,“人工智能+”释放磅礴力量,赋能时代发展,使其阔步奔腾向前。(殷建光)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