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凝聚亿万人民为新中国发展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75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愈走愈宽广,为民族复兴积蕴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产业红红火火,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文化产业既提供精神产品、创造精神财富,又拉动经济促进就业、创造物质财富。文化产业的健康蓬勃发展,也已成为繁荣文化事业、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到全面展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业态迅速兴起。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文化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文化新业态行业带动效应明显。当前,文化产业已经越来越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社会主义文艺更加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新中国成立75年来,《红色娘子军》《黄土地》《长津湖》《白鹿原》《人世间》《雪山大地》等精品佳作迭出。《琅琊榜》《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影视剧、网络文学作品更是在海外收获大量“粉丝”,极大地增强了14亿多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有机结合,创作生产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助力社会主义文艺更加繁荣。
多措并举,文化惠民更加实实在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并趋向多样化。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统计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短缺,194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仅有55个、博物馆21个;2023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6个、博物馆6833个。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软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集结14亿多中华儿女之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就应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努力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林溪)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