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在会上获悉,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正式备案注册的6833家博物馆接待观众量达9.4亿人次,其中暑期两个月接待的观众量达2.99亿人次。
博物馆是我们纵观历史发展的一个窗口,也是横看大千世界演变的一扇门户。走进博物馆,可以穿越时空,了解先人走过的历程、创造的辉煌和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的人事更迭、沧桑巨变,得到心灵的教育和洗礼。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量剧增数据说明,公众对优质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我们的工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变以“物”为中心为以“人”为中心。以往,在人们的认识中,博物馆就是收藏稀世珍品的深宅大院,对馆藏“物”很是看重。不错,博物馆是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保存、展示和研究的场所。但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更应该把关心人的命运、关心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让民众方便地走进博物馆,接触历史文物,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博物馆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这样才能发挥其传承文化、引导价值观念的特殊作用。
进一步扩大优质文化的供给能力。“博物馆热”的背后是博物馆“冷热不均”的问题,近年来通过实施“博物馆+”,有力扩大了博物馆的辐射半径,也为应对上述问题挑战提供了路径参考。比如,今年上半年,新一批央地共建重点博物馆名单公布,国家文物局将引导大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大馆带小馆”,借助巡展、借展、联合办展等方式,把优质的文化资源直接送到基层。开展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指导4000多家中小博物馆进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为观众提供更多选择。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尝试文博事业走出场馆,拥抱更广阔的天地。比如,更多去策划推出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和学校、社会组织等定期合作,同时与其他的博物馆做好联展、巡展工作,让博物馆真正打好“主动仗”。
继续多渠道多形式优化开放服务。近年来,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游客为一睹珍贵馆藏大排长龙。“博物馆能不能晚点下班”的呼声,反映出百姓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与优质服务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为破解这一矛盾,一些地方已开始想办法回应呼声。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湖南博物院等热门博物馆延时开放;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从去年开始增加预约限额,开辟新的入馆通道。据统计,全国6833家博物馆,除了一些热门博物馆外,大多数都取消了预约机制。全国1662家一二三级博物馆中有近1200家提供延时服务,延长了博物馆的开放时间。此外,针对“黄牛”抢票、社会讲解乱象的问题,国家文物局近期与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进行了专题磋商,多地也专门开展了打击“黄牛”的专项整治行动。乘势而上,要继续聚焦预约参观、讲解服务等热点问题加强规范引导,确保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
积极拓展更符合现代受众服务形式。博物馆除了在“进入”上进行优化,同时也要做好其他方面“人性化文章”,打出服务保障“组合拳”。比如,利用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手段,发展“云展览”“云教育”“云直播”,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策展新模式。积极开发探索线上直播、在线博物馆、融合性汇演以及流动展览等方式,运用好VR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先进手段,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带给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全新的感受,最大限度满足公众参观需求,给予游客独特的文化体验,让博物馆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助推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