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科学技术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协同育人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完善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营造全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指明了方向。“教联体”的提出,使得家校社联动的愿景落实为扎实的行动。而《方案》的出台,是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破解目前教育痛点和难点问题的重要探索。
凝聚共识,共同担起育人责任。办好教育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才能实现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核心目标。家庭、学校与社会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作用的对象、目标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教育效果会叠加。建立“教联体”将为有效凝聚各方育人力量提供常态化平台,引导各主体在明确职责任务的基础上凝聚形成更加有效的协同育人合力,加快建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最终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因此,各个育人主体都要充分认识到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按照目标同向、组织协力、行动协调、资源共享的原则,努力构建基层网络式家校社协同育人联合体,为推进“教联体”建设切实肩负起自身的职责使命。
着眼实效,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当前中小学生“小眼镜”“小胖墩”、脊柱侧弯、心理健康等问题仍较为突出,社会关注、家长关切。推动“教联体”建设,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解决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推动形成良好教育生态和育人环境。在工作推进中,要以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为出发点,善于攻难点,创新社会育人载体,拓宽社会实践育人途径,积极引入优秀社会育人资源进校园,让社会协同育人平台建起来;善于抓重点,注重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提升,推进家庭教育指导课程资源扩增,激励亲子实践活动开展,让家庭协同育人责任树起来;善于疏堵点,全面提升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水平,推进家校沟通常态化,全面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让学校协同育人能力强起来。引导社会家庭学校同向同行、协同发力,集中发力、精准发力,构建起了覆盖城乡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服务体系,助力全环境立德树人理念落地生根,真正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护航。
有序协同,以“联”激发乘数效应。必须明确,“教联体”各主体之间不是简单相加,更多是相融,激发乘数效应,使育人功能充分激发和释放。如何把各主体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把各方面的资源汇集起来,实现育人需求和育人资源的高效匹配,是面临的现实课题。许多地方探索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模式,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各方共同研究、推动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北京市委、市政府统筹教育、妇联等多部门,充分发挥市家庭工作联席会作用,相继出台推进家庭教育五年规划、加强馆校合作等系列政策文件,推进家庭教育地方立法,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提供引领和保障。截至目前,已建立家校社共育咨询室120个,推动形成了学有良教、家有良方、社有良策的融合发展模式。实践表明,推动“教联体”建设,要构建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协调好多元主体责任分担与共担之间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学校、教育机构与家庭之间的共同参与、平等合作,攥指成拳,实现更多的组合效应、叠加效应、乘数效应。(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