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要不断通过考古发掘,为国家历史提供更多不容置疑的佐证材料。”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北考察时特别强调。此次考察期间,习近平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大地上灿若星辰的文物资源,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考古发掘、研究保护工作,为更好赓续中华文明提供借鉴,这是考古人的使命。从留下“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录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到铸有“中国大宁”铭文的湖南长沙伍家岭出土汉代铜镜,再到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作为历史的见证,考古文物生动展现出中华文明弦歌不辍、中华文脉绵延不绝。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物质载体。而考古工作不仅丰富着历史文化内涵,而且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守护文明根脉。遗址的发掘与复原、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不仅让历史遗迹、文化瑰宝重见天日、重获新生,也让更多人能够在触摸历史中感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考古既是在不断发现遗存、探寻历史,也是在不断传承历史、弘扬文化。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表面看是为了确保这一种遗产本身的完好性,实则是对这一遗产承载的“历史智慧”“历史价值”的有效保护。这就要求,应该着眼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传承好历史文脉,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全面增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
提高文物保护水平,着力强化精神传承。应当用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系统展示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准确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内容供给。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立足良好基础,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华文明的深厚文化底蕴,进一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文物不仅属于我们当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凝聚起爱国奋进力量的重要源泉。要把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推动遗产资源融入社会生活,使其在新时代呈现更加夺目的光彩,努力实现从文物资源大国到文物保护利用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