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歌、村晚、“村越”、“村BA”、村超……一段时间以来,“村字头”文体活动持续火热,乡村博物馆、美术馆等蓬勃生长,受到广泛关注。村潮涌动生华彩,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中国文联等组织开展“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系列活动,把活动办在村里、把资源引入村里、把消费留在村里,促进乡村文化资源活化应用和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番美丽的乡村景象,至今让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乡村是我国绝大多数非遗的起源地,非遗项目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珍贵资源,近年来乡村文体活动也是红红火火。有数据显示,仅过去一年,全国多地村民自导自演的“村播”“村晚”就有2万多场,在网上引发了上亿人围观。前不久,在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举办的民歌汇,更是吸引了上万名群众。可以说,“村字头”文体活动就像一扇窗口,正在让更多乡村风土人情被看见、被发掘。
作品变产品,产品变产业,“村字头”文化更有奔头。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借助“村字头”文化,可以发展研学观光等新业态,进而增加群众的收入。毕竟农业遗产、传统技艺、手工绝活、特色美食承载着乡愁乡情,能够引来人们的共鸣,愿意消费也乐于消费。比如,一些地方以非遗剪纸为依托,剪纸博物馆、牧家乐餐厅、乡村民宿等就引来了众多游客。当作品变产品,产品变产业,在鼓起群众“钱袋子”同时,也让“村字头”文化更有奔头。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发展“村字头”文化绝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路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也有助于挖掘乡村文化多元价值。近年来,一些地方盲目照抄复制,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一成不变的特色小吃,都让人们瞬间没了“胃口”。一些地方则在特色上下功夫,满族歌舞大赛、山货大集等等,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发展“村字头”文化,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人们喜闻乐见的“乡土味”创新融合是关键一环。
“村字头”文化离不开“乡村”二字,否则就会舍本逐末、得不偿失。利用乡村的“景”和“魂”留住美丽乡愁,本身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下一步,要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比如舞台、场地等等,让“村字头”文化有坚实的硬件设施依托。当然,舞台为农民而建,农民是主角、主演、主力。可以通过设立乡村美育工作站、大家书房、文化大院等方式,以农民为主角推出更多“出圈”的优秀文艺作品。跨越时空界限、拓宽创新空间,“村字头”文体活动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杨飞)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