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冬至过后,白昼会逐渐变长,古人认为这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象征,因此称之为“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冬至大如年,开始新循环。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这个讲法,很有道理,一方面,从习俗上看,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这和年的特征类似。另一方面,从太阳的角度看,也的确是年,冬至有“日南至”之称,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自冬至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此后太阳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日增长。循环恒有度,阴极复生阳。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这不是新一年的开始吗?说冬日大如年,正是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科学观的折射。冬至,一个值得庆贺的节日。
最寒冷的时光里,春天的航船启航。地下阳将复,人间气已和。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但是,物极必反,春天的航船已经启航,太阳在升高,阳气在萌发。冬至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蚯蚓冬眠时头朝下,冬至时感受到阳气萌动,头已经开始朝上,身体因而成弯曲状,称“蚯蚓结”;二候:麋角解,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冬至时节,麋鹿的角会自然脱落,这是麋鹿为了适应冬季环境而做出的生理调整,为了储藏能量,更利于度过冬天,迎接春天;三候:水泉动,在冬至时节,随着阳气的初生,山中的泉水开始流动并变得温热。虽然三九严寒,但是春天已经启程。冬至,一个点燃希望的节气。
天寒地冻让人冷,文化习俗精神暖。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是浪漫的民族。天寒地冻的时节,虽然很冷很冷,但是,能够用习俗、文化打造精神上的温暖滋养。《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这是音乐的温暖。酿米酒,喝羊肉汤,北吃饺子,热气腾腾;南吃汤圆,幸福团圆,等等,这是食物上的温暖。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这是游戏上的温暖。至于古代文人雅士的冬至诗词,“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等等,则创造了一种文化情怀的温暖。冬至,一个人性温暖相伴的时节。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小时候,母亲说,冬至就是冬“至”住了,其实,非常有道理,冬到极端了,虽然天更寒,但是,正如黎明前最黑暗的那段时间。逐暖向光,冬至如歌。春天已出发,白日一天天变长,春到来的日子屈指可数,数九开始,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蝶变春暖,九尽桃花开。(殷建光)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