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春节】“非遗”迎春,让中国年俗文化氛围更浓 文体娱教-长白时评 侯薇 3915602
【网络中国节·春节】“非遗”迎春,让中国年俗文化氛围更浓 文体娱教-长白时评 侯薇 3915602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网络中国节·春节】“非遗”迎春,让中国年俗文化氛围更浓
2025-01-15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首个“非遗版”春节怎么过?广州市民罗圣宇已经有了好主意。“狮舞表演太精彩了,我完全被吸引住了。广西离得近,交通也方便,我打算带上家人去广西感受少数民族的过年习俗。”狮舞演出结束后,罗圣宇已经开始在旅行社咨询区询问广西暖冬旅游的旅游线路。连日来,在广州的街头巷尾,“开年游广西 温暖过大年”冬游广西宣传推广活动正火热开展。无论是粤桂文艺共演、还是独具“桂味”的烟火市集,随处可见市民游客的身影,一片欢声笑语中,年味十足的氛围逐渐蔓延开来。

  2025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不光粤桂“串门”呈现非遗元素,春节期间,京津冀三地将以“瓣瓣同心京津冀,欢欢喜喜过大年”为主题,共同举办“京津冀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文化活动。北京市将推出4300余场活动,推出新产品、新场景、新举措,让市民游客在非遗里、文创里遇见中国年。

  春节文化的本质,并非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吃吃喝喝、热热闹闹,而是深深蕴含在中华民族精神层面的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和祝福,是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亲情、重人伦、重礼仪、重和谐的精神和文化特征。因此,过春节要过出来“中国年味”。

  春节的文化内涵,是几千年来中国的年文化得以传承延续的基础,也是年文化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具有永恒魅力的源泉所在。春节“申遗”成功,核心是春节文化得到认同。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让非遗与年味完美融合,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弘扬。今天我们过好春节,首要的是守望传承,保鲜保温传统文化元素,并在文明开放过节中不断弘扬和放大,使每一个人都能真切地体会到年俗的魅力、文化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

  “非遗”迎春,让中国年更有文化味、充满中国风。今年春节,北京市将推出重点庙会灯会游园会活动22项。不仅有地坛庙会、龙潭庙会等传统庙会,还有新春灯会、科技时尚庙会、特色民俗庙会。丰台园博园将举办京彩新春彩灯嘉年华,集庙会、花灯、演出、游乐项目等于一体,再次成为京城历史上最大灯会。给传承庙会赋予新元素,将其与当下生活特点、人们需求和市场趋势相结合,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式,用新年俗、新玩意映照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进而让中华文化更加源远流长。

  “中国年味”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春节文化由各种活动来承载,这些活动既有精神享受,又充满着“烟火气”。据报道,文化和旅游部自1月7日至3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开展2025年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活动聚焦“欢欢喜喜过大年”主题,围绕惠民文艺演出、公共文化服务、非遗体验展示、文化娱乐活动、旅游休闲消费、文博展览展出、对外文化交流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文化迎春 艺术为民”“春到万家”“非遗贺新春”“旅游迎春 休闲过年”“惠企乐民 欢度新春”“文博馆里过大年”“欢乐春节”七大板块27项主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打造百姓新春文化大联欢,让全国人民品味到更加浓郁的中国年的味道。

  “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更应该营造芬芳浓郁的年味。期待各地加强春节文化研究阐释、传承弘扬、海外推广,并科学谋划、统筹部署,整合所在地区文旅资源,以优质而丰富的文旅活动,打造百姓新春文化大联欢,在芬芳浓郁的中国年味中,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久泰平)

初审: 侯薇   复审: 郭帅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