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长白时评:让经济政策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动能转换 文体娱教-长白时评 罗丹 3920723
【地评线】长白时评:让经济政策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动能转换 文体娱教-长白时评 罗丹 3920723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地评线】长白时评:让经济政策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动能转换
2025-02-06 来源: 中国吉林网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以下简称《经济政策》),从财政、税收、科技、用地、收入分配和支持转制企业等方面明确了政策措施。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强国,是当前亟待回答的重要课题。破解这一重要课题,既涉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等公益性事业发展,又事关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企业机制优化以及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需要从全局视野,着眼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持续优化和完善公共经济政策,把焦点聚焦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文化供给高质量保障上,努力从“速度优势”“体量优势”转向“效益优势”“质量优势”,为文化各领域发展提供积极的政策指引,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积极施行文化经济政策。与经济建设一样,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从短缺到富余新的历史阶段,中低端文化产品充斥市场与高质量文化产品短缺的并存局面,正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文化领域的突出反映。这一矛盾成为制约当代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也影响以精品奉献人民这一初心使命的实现,亟需通过科学的文化经济政策加以调整完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显著特征。现阶段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逻辑起点,这既是新时代文化经济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适应当下文化发展规律的现实选择。因此,要把焦点聚焦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文化供给高质量保障上,进一步完善现有文化经济政策。

  积极回应新期待,满足人民文化生活新诉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文化精品力作的社会期待值越来越高,文化市场对高端文化产品的供给需求日益迫切。但高质量的文化精品缺乏、高水平的设计品牌匮乏的矛盾依然突出。破解这个矛盾,需要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生产传播机制,引导与激励文化生产主体创作生产出反映现实和人民生活的优秀产品,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引领与创新驱动,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有效促进文化惠民工程与群众文化需求相对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牵住创新“牛鼻子”,激励文化创新释放红利。《经济政策》适应新时代对文化发展新要求,聚焦文化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从财政、税收、科技、用地、收入分配和支持转制企业等方面发力,以期促进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术、数据、信息等新生产要素的集聚与合理配置,形成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比如,在科技创新上,明确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支持新闻媒体、文化遗产等领域培育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文化领域培育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布局文化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文化领域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建设文化领域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支持文化领域大模型建设。随着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实施,将不断完善市场的微观调节功能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进而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生态环境,为文化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动力。

  “文化动能”蓬勃喷涌,经济增长引擎动力强劲。文化与经济好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施行文化经济政策,意在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让“文化动能”更好拉动经济增长,实现动能转换。因此,贯彻落实文化经济政策,要把握好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共生共荣的内在关系,充分发挥文化的“支点”和“撬动”作用,赋予高质量发展以人文底色,深入探寻人文优势、文化力量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现路径和内在机制,挖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因素、人文传统、人文精神,让人文和经济相融互促、相得益彰,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久泰平)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