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它宛如一道诗意的分水岭,既标志着春季的收官,又奏响了初夏的序曲。“谷雨”一词,充满了诗意与浪漫。“谷”寓意着粮食,“雨”代表着雨水,二者结合,便是“雨生百谷”的美好意象。《群芳谱》中亦有记载:“谷雨,谷得雨而生也。”每年当太阳到达黄经30°时,谷雨便如期而至。2025年谷雨的具体时间为4月20日3时55分45秒,这是自2015年以来最早的一次谷雨节气。
谷雨时节,万物蓬勃。谷雨时节,大自然仿佛被赋予了神奇的活力,雨水逐渐增多,土地愈发湿润,阳光充足,为万物生长创造了绝佳条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气温迅速回升,雨水充沛,正是“雨生百谷”的农耕关键时期。谷雨的三候——“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时期的景象。一候,降雨量的增加使得浮萍开始生长;二候,布谷鸟欢快地鸣叫,仿佛在催促人们莫误播谷时机;三候,美丽的戴胜鸟飞落在桑树枝头,传递出春蚕即将生长的信号。时至暮春,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逐日攀升,万物迎来了生长的黄金时段。“谷雨晴时春昼长,鹧鸪啼处百花香。”大地之上,万物生机勃勃,生命的力量在此时激情澎湃。
节气之名,蕴含智慧。谷雨这个节气之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以“雨生百谷”命名,既点明了此时降水对农作物的滋养意义,又蕴含着“春雨贵如油”的农耕智慧。在这个时节,北方的冬小麦抽穗扬花,南方的水稻插秧正忙,自然界在雨水的润泽下,迎来新一轮的生命勃发。华北地区有农谚“谷雨种大田”,提醒人们该播种玉米、棉花等作物;在江南,人们则需防范稻田积水导致烂根。一句“谷雨前后,种瓜点豆”,道尽了农时的紧迫性。在胶东半岛,渔民们以盛大的祭海仪式,敲响鼓乐,用猪头、饽饽供奉海神,祈愿渔船出海满载而归。江南的茶山则弥漫着清新的香气,茶农们争采谷雨茶。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盛赞雨前茶“香如兰桂,味似甘霖”。一盏谷雨茶,既能驱散春困,又承载着吉祥的寓意。北方人的餐桌上,香椿炒蛋是这个时节的美味。俗语“雨前香椿嫩如丝”,凸显了时令的鲜美,这种富含维生素的树上蔬菜,在中医看来还具有健胃理气的功效。更有意思的是“走谷雨”习俗,青年男女结伴踏青,孩童们放飞纸鸢,既舒缓了春日的郁气,又契合了“天人合一”的养生理念。而农人们则忙碌于北方防虫、南方排涝,正如农谚所警示:“谷雨不忙,秋后无粮。”谷雨时节,沃野之上一片忙碌,处处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谷雨之美,美在传承。谷雨之美,美在自然生命的律动,美在希望田野上的忙碌身影,更美在人们情感的抒发,它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从古老的传说,到优美的诗篇,再到现代的文学创作,谷雨的文化血脉绵延传承。清明祭黄帝,谷雨祭仓颉,这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据《淮南子》记载,黄帝在春末夏初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当天便降下一场谷子雨。仓颉死后,人们将他安葬在其家乡——白水县史官镇北,墓门刻有一副对联:“雨粟当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桥陵。”每年谷雨,“仓颉庙会”都会在陕西白水县如期举行。“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谷雨如丝线般洒落,溅起似尘土,煮酒的瓶子上蜡封浮动,正是品尝新酒的好时候,生活惬意悠然。“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不知在东城外畅饮清明酒,与坐在西窗下共品谷雨茶相比,哪种更具韵味,尽显对生活之美的享受。“红紫妆林绿满池,游丝飞絮两依依,正当谷雨弄晴时。”谷雨时节,游丝与飞絮相互缠绕,晴朗的天气令人心旷神怡。“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谷雨之时,春光渐明,山川呈现出如黛的深青色,美不胜收。以谷雨为题的诗篇数不胜数,甚至一些报纸副刊、杂志也以谷雨命名。在中华文化里,谷雨不仅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形象,更是生命勃发的象征。
“谷雨郊园喜弄晴,满林璀璨缀繁星。”布谷鸟的声声啼叫,提醒着人们及时布谷;“谷雨三朝看牡丹”道出了谷雨节气后三天是观赏牡丹的最佳时节,牡丹花也因此有着“谷雨花”的美誉。“谷雨宜晴花乱开,一壶春色聚书斋。”劳动之美、自然之美与精神之美相互交融,构成了谷雨节气独特的魅力。谷雨,为春天画上圆满的句号,引领我们迈向蓬勃的初夏,这一路的风景,美不胜收。(殷建光)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