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稻花香里说丰年|做好“土特产”文章 “果”然厉害!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侯薇 3775274
【地评线】稻花香里说丰年|做好“土特产”文章 “果”然厉害!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侯薇 3775274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地评线】稻花香里说丰年|做好“土特产”文章 “果”然厉害!
2023-09-24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图.jpg

  吉林美丽乡村很是令人向往。除了诗和远方,还有产业兴旺。最近中国吉林网记者讲述了吉林省磐石市宝山乡北锅盔村《一颗“小红果” 撬动“大经济”》的故事。

  因“果”出名,“果”然厉害!北锅盔村主导产业为果树种植,特色红果产品为“锦绣海棠”,被誉为“关东红果第一村”。全村“锦绣海棠”种植面积达300公顷,年产“锦绣海棠”3000吨。年销售额1800万元,村民户均收入实现10万元以上,人均收入达到3.68万元以上。锦绣海棠,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生动实践,也见证了“一颗红果”的力量。

  一颗“小红果” 撬动“大经济”,关键在于立足“土特产”转变了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做好‘土特产’文章”,为全国各地探索以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提供了根本遵循。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而要做强产业振兴,就离不开“土特产”。北锅盔村红果产业从“散小乱”逐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成了果树种植专业村,并逐步更新了果树品种—锦绣海棠,实质上就是在做好“土特产”文章上下了真功夫。

  深挖“土”的资源,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土味”路线。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物。因为不同的气候、土壤、水源形成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每一片水土都有自己独特的物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就是特色农业的自然之根。北锅盔村的果树种植历史距今已有百余年。1994年至今,历届村班子都不盲目跟风,突出地域性、唯一性,瞄准红果产业,持续深入做好“土特产”文章,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成果。

  放大“特”的优势,全面扩大“锦绣海棠”品牌效应。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适应需求提升品质,擦亮特色农产品品牌,找准和放大“特”的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把独具特色变为乡村特色产业链发展的着力点,从而助力特色产业从“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变,实现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品牌”转变,持续增强产业产品的竞争力。北锅盔村与吉林省果树研究所合作,以科技示范和培育人才放大“特”的优势,致力于技术创新,打造了全省果树种植示范推广基地,实现科技赋能。全村现有果树专家21名,吸引陶小龙等6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在首届中科年货节上作为首款售罄的产品,成为“产品顶流”,平时售价3元一斤的红果,在年货节上一个就卖到了5元,每市斤卖到了40元,完成了从产品向商品的华丽转变。

  延伸“产”的链条,推动红果产业全链条升级。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在“链”字上下功夫,延长产业链、畅通循环链、做强富民链。在具体举措上,既要求在“融”上发力,也要求在“链”上拓展。就是要发挥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下功夫,推动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仓储、物流、营销,畅通循环链,打通产供销,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把“小买卖”做成“大产业”,让乡村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对此,北锅盔村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扩大果品深加工项目建设;广泛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冷鲜库,大量贮存鲜果,实行错峰销售,全面提升果品附加值;进一步吸纳民间经济力量共同加入,发展“果文化”文创、休闲旅游、研学基地等文旅项目,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并辐射带动周边邻村,形成连片效应……以对未来的全新思考,全力构建以“锦绣海棠经济”为核心的特色乡村振兴布局。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首位。磐石市宝山乡北锅盔村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是吉林省乡村产业发展走特色之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吉林省从拉升粮食产业链,到提质特色农业产业链,壮大种养循环产业链,着力做强“三链”促进三产融合,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升级,把“土特产”变成振兴当地经济发展的“金元宝”,让“小特产”成为“大产业”,让“土特产”的金招牌换来“金效益”,为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强劲产业支撑。(久泰平)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